盤點香港本土糕餅店華麗革命
傳統港式腸仔包菠蘿包談不上體面,更與精致無緣。自本土精致面包先鋒「黑」崛起,愈來愈多外國勢力入侵,新加坡的Breadtalk、馬來西亞的貝克男孩、臺灣的上野酵素面包,令本土糕餅店起了變化。市場龍頭美心、扎根香港近卅年的日本 A-1 Bakery,也紛紛改行精致路線,迎戰外敵。
法式三重奏各$20——每日鮮制的吉士忌廉幼滑,惟味道較淡。(A)(陳淑安、鄧宗弘攝)
petite dessert系列各$24——日本師傅選料嚴謹,如時令的鹿兒島紫番薯、法國 Valrhona朱古力等。(A)(陳淑安、鄧宗弘攝)
美心旗下的東海堂一向走日式路線,本以蛋糕為主,近年已變成面包蛋糕各占一半,且港式味道漸濃。為了重設定位,最近東海堂翻新北角電氣道分店,取名 Arome Bakery room。本來素白潔凈的店面,翻新后走型格路線,黑色墻身,歐洲式瓷磚,加上吊燈灑下的燈光,令放滿精美蛋糕的廚柜看來像個小舞臺。店內設有裱花房( decoration room ),餅廚會在此每日鮮制吉士忌廉和其他餡料,部分糕點會由師傅即場填上餡料;每天早上更會供應北海道 3.6 牛乳炒蛋漢堡,喜歡的話更可來杯即叫即沖latte,這些統統在其他分店找不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