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企業內部
我國企業內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
(一)內部性質的認定較為模糊
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內部是在財產所有權與管理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,隨著企業經營機制轉換、管理方式變革及內部職能分解,基于加強經營管理的內在需要而形成和發展的,這也是內部賴以存在的客觀基礎。在我國內部機構建立之初,多數企業的領導人對內部及其獨立性認識不足,錯誤地認為就是查賬,并將內部機構置于財會部門之內,形成“財審合一”的局面,其結果不僅使內部無力監督財會部門,而且受其地位和權限的限制也很難監督其他部門,做出的結論往往有失客觀公正。
(二)內部的客觀性與獨立性不強
內部的獨立性既表現在其機構的隸屬關系上,又表現在其職權的授予行使上。內部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內部機構的地位應是超然獨立的,并且不受企業內部其他職能部門的干擾、制約和束縛。但從我國的現狀來看,企業內部機構大多設置于管理層之下,在高層管理人員的授權范圍內開展工作,為管理者服務,使得內部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強。
(三)內部的工作范圍狹窄
多數企業的領導人把內部局限于企業財務會計方面,很少觸及經營管理的其他領域,從而使內部多屬財務性質。盡管政府機構及有關部門要求或建議將財會部門與機構分立,但有些企業采取—套班子的做法,這就使得內部實際上變成了財務會計的自審過程,其客觀性與公正性可想而知。
(四)內部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
由于我國現有的內部體制,使得多數企業的內審人員得不到重用或被閑置,直接導致內審人員水平不高或缺乏鍛煉。不少人僅熟悉財務會計業務,還有相當一些人員不具備必要的學識及業務能力,主要表現在:一是文化知識、理論水平和業務技能偏低,多數內審人員來自財會部門或從其他部門改行而來,專職人員少,兼職人員多,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巧。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不夠,電算化幾乎處于空白;二是個別人員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,喪失職業道德,利用手中的權利謀私,降低了內審人員的威信和形象。
二、發展我國企業內部的主要方略
(一)明確內部的性質與定位
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,隨著外部環境變化、各種風險增多、公司治理加強及內部組織重整,內部工作應在改進風險管理和完善治理結構等方面發揮審查、評價及促進作用。內部工作要將重點由事后向事前轉移,改變以前單純的財務收支,增加對企業風險的評估和管理方面的,把眼光放在提高企業決策和風險評估方面。
(二)合理設置內部組織機構
目前,我國大多數公司都設有內部機構,但基本上處于與其它職能部門平行的地位,其獨立性、客觀性及權威性難以得到應有的保證。獨立性是的本質特征,是使能夠有效發揮作用,并做到客觀公正的必備條件。因此,調整理順內部機構的隸屬關系,合理設置獨立的內部機構,是完善企業內部體制,確保內部機制有效運行的關鍵所在。隨著公司制度的不斷創新和治理結構的逐步完善,內部機構的設置應高于其他各職能部門。在業務上向委員會負責并報告業績,在行政上向經理層負責并報告工作。設置內部機構,應考慮公司的性質、規模、內部治理結構及相關規定,配備一定數量具有執業資格的內部人員,并保持其獨立性和客觀性。
(三)擴大內部的職能反作用
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,外部制約機制的加強,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,會計電算化的普及,賬面資料的錯誤弊端會越來越少,內部的工作重點必須從傳統的“查錯防弊”轉向為企業的管理、決策及效益服務,內部的職能作用也應從審查和監督向評價與咨詢方面拓展。內部不會只限于財務領域,它將擴展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。因此,內部人員的定位應從以監督為主的“警察”、“裁判”等角色向以評價與監督并重的“參謀”、“助手”等角色轉變,突出內部“內向性服務”的特點,開拓內部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。